劉瑞寧1,2,王福明1,李 強2
(1 北京科技大學 冶金與生態(tài)工程學院,北京 100083;2 石家莊鋼鐵公司 技術中心,河北 石家莊 050031)
摘 要:介紹了微合金非調質鋼的發(fā)展及其應用現(xiàn)狀,開發(fā)微合金非調質鋼符合鋼鐵產業(yè)發(fā)展政策和石鋼公司的“邊緣-精進”戰(zhàn)略。
關鍵詞:微合金;非調質鋼;發(fā)展;應用
1 前言
石家莊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汽車用鋼(棒材)專業(yè)化生產企業(yè),現(xiàn)年產鋼能力近260萬t,產品結構以優(yōu)質碳素結構鋼、合金結構鋼、齒輪鋼、軸承鋼等五大系列汽車用鋼(棒材規(guī)格為Φ14~180mm)為主,其熱軋汽車棒材主要供鍛造廠鍛造成汽車零配件(如汽車前橋、半軸、轉向節(jié)、發(fā)動機曲軸、連桿等)。微合金非調質鋼是一種理想的節(jié)約能源、節(jié)約資源的經濟型新材料,符合鋼鐵產業(yè)發(fā)展政策要求,其用途十分廣泛:凡是加工過程中需要調質的鋼(如45,40Cr等)均可用非調質鋼替代;省略調質工序,可省去占調質鋼生產總成本6%的熱處理(淬火+高溫回火)費用,德國人估計用49MnVS3非調質鋼代替調質鋼做連桿可節(jié)約總成本的38%。日本愛知公司分析,微合金非調質鋼因省略調質處理這一工序,就可使熱鍛產品的成本降低18%[1]。
2 微合金非調質鋼的發(fā)展
微合金非調質鋼強化機理不同于調質鋼。調質鋼是將軋、鍛后鋼材重新加熱淬火再經高溫回火獲得所需組織性能。而微合金非調質鋼是在軋制溫度下,使鋼中V,Nb,Ti等合金碳氮化合物較充分溶入奧氏體,使奧氏體充分合金化,在軋、鍛冷卻過程中析出大量微細彌散分布的合金碳氮化合物,并發(fā)生沉淀強化及先共析鐵素體呈細、小、彌散析出,分割和細化奧氏體晶粒使鋼的強度與硬度增加,基體組織顯著強化。為此,獲得相當調質鋼經調質處理后的綜合力學性能,由于省去了調質處理工序,因此稱之為微合金非調質鋼。
2.1 國外微合金非調質鋼的開發(fā)及應用
20世紀60年代發(fā)展起來的微合金化技術為非調質鋼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和生產基礎,70年代初期發(fā)生的能源危機直接促成非調質鋼的出現(xiàn)及發(fā)展。1972年德國THYSSEN公司開發(fā)了第一個非調質鍛鋼49MnVS3(鐵素體-珠光體,抗拉強度850MPa)取代了調質CK45鋼制造汽車曲軸,提高了鍛件成品率、切削加工性能、疲勞性能、生產效率,降低了成本,此鋼種很快在德國、瑞典等歐洲國家用于汽車曲軸、連桿等鍛件的生產。德國奔馳汽車曲軸使用非調質鋼代替40CrMn調質鋼制造,瑞典Volvo汽車制造廠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年用量就3萬多噸,其目標是除滲碳件外,所有鍛件全部采用非調質鋼生產。隨后英國鋼鐵公司建立了Vanard(850~1100MPa)熱鍛用非調質鋼系列,法國SAFE公司開發(fā)了一系列METASAFE鋼(800~1000MPa)[2]。此外,美國福特、意大利菲亞特及俄羅斯伏爾加汽車都采用非調質鋼制造汽車的曲軸、連桿等零件。近年來日本研究微合金非調質鋼最為活躍,處于世界先進水平,新日鐵、神戶制鋼、愛知制鋼、山陽特殊制鋼等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微合金非調質鋼系列,廣泛應用于汽車的行走部件和汽車發(fā)動機的曲軸、連桿鍛造等。
2.2 中國微合金非調質鋼的開發(fā)進程
中國微合金非調質鋼的開發(fā)在“六五”起步,“七五”列入國家攻關項目,“八五”期間進行了重點推廣工作,“九五”和“十五”主要是面向轎車用非調質鋼的開發(fā)并擴大非調質鋼的應用數(shù)量和范圍。石鋼自2003年開始進行非調質鋼的研究和開發(fā)工作,主要進行了SG45、F40MnV和36Mn2V等微合金非調質的生產,產量實現(xiàn)6200噸,主要用于機械行業(yè)和無縫鋼管的生產。
微合金非調質鋼先后經歷了鐵素體-珠光體型組織(第一代)、低碳貝氏體組織(第二代)和低碳馬氏體組織(第三代)三個階段的發(fā)展[3]。與調質鋼相比,傳統(tǒng)熱鍛用非調質鋼的強度有余而韌性不足,限制了它在強沖擊條件下的應用,因此,非調質鋼的發(fā)展重點是在保證強度的基礎上提高韌性。近年來,冶金科技工作者為了提高微合金非調質鋼韌性開發(fā)并應用了一系列新技術,完善了微合金非調質鋼的產品系列。
(1)鐵素體-珠光體型微合金非調質鋼。鐵素體-珠光體型微合金非調質鋼目前用量最大,約占總用量的60%以上。為了利用碳化物析出強化來達到所要求的高強度,通過增加碳含量來增加組織中珠光體的百分數(shù),因此韌性難以滿足要求。為此,應用了一系列新技術來提高鐵素體-珠光體微合金非調質鋼的韌性。
晶粒細化技術。細化晶粒能有效提高鋼的韌性,而且能保持高強度。非調質鋼中常加入鋁、鈦等元素,通過析出細小的氮化鋁、氮化鈦來釘扎奧氏體晶界,防止加熱時晶粒長大或抑制形變過程中的奧氏體再結晶,細化奧氏體晶粒。成分為0.32C-1.0Mn-0.12V-0.024Ti的非調質鋼加熱到1250℃時,奧氏體晶粒仍能保持在5級以上,就是因為均勻分布的粒徑0.1μm的氮化鈦顆粒起到了釘扎奧氏體晶界、防止晶粒粗化的作用。
晶內鐵素體技術。非調質鋼鍛件在冷卻過程中發(fā)生相變時,鐵素體易沿奧氏體晶界首先形核長大,隨后奧氏體的其余部分轉變?yōu)橹楣怏w。如果沿珠光體晶粒形成網狀鐵素體就會嚴重損害鋼的韌性。日本鋼鐵公司的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[4],通過適當控制生產工藝,在奧氏體晶內提供大量鐵素體形核位置,則相變時鐵素體不僅在晶界上形核,也能在奧氏體晶內形成,故能得到細小且分布均勻的鐵素體,使鋼的韌性顯著提高。
IGF的析出與MnS以及MnS上析出的VN或TiN粒子有關,而MnS的析出與分布又與鋼中微細氧化物核心有關,因此鋼中氧化物的特征、種類、數(shù)量、大小就決定了MnS的數(shù)量和大小。脫氧元素不同,所形成氧化物的種類、數(shù)量及分布都不一樣,鋼中的硫含量要在0.06%左右,有利于析出IGF。硫在此處的目的不是改善切削性能,而是為了和氧化物形成復合夾雜促進IGF的形成。新日鐵高村等人提出的氧化物冶金技術就是這樣的一種思路。
(2)貝氏體微合金非調質鋼。獲得高強度和良好韌性的非調質鋼,對獲得低碳貝氏體組織比較有利。此外,為了確保高強度還必須有一定的碳含量。為了空冷得到貝氏體組織,必須在鋼中加入鉬、錳、硼等合金元素,這是因為鉬對中溫轉變的推遲作用顯著低于高溫轉變;錳達到一定含量時可使奧氏體等溫轉變曲線呈ε形,使鋼的上下C曲線分離;硼可以顯著推遲鐵素體轉變。因此,鉬-硼或錳-硼相結合可使鋼在相當寬的冷卻范圍內得到貝氏體組織;同時錳可以降低相變溫度,改善韌性、提高強度。為了彌補碳含量降低引起的強度下降,低碳貝氏體鋼中通常加入釩、鉻等元素,確保其高強度。寶鋼生產的12Mn2VB貝氏體鋼,用于生產汽車的前橋,該鋼在軋態(tài)或經回火的力學性能指標為:бb≥686MPa,бs≥490MPa,δ5≥17%,ψ≥45%,ak≥78J/cm2。
(3)馬氏體微合金非調質鋼。1988年美國ChaparralSteel的P1H1Wright首次提出了第三代微合金非調質鋼的概念,此類鋼具有低碳回火馬氏體組織。與貝氏體微合金非調質鋼相似,得到低碳馬氏體非調質鋼也能兼顧高強度和高韌性的要求,目前已經在汽車行走部件和建筑機械方面得到應用。同時,繼鐵素體-珠光體(F-P)型、貝氏體(B)型、馬氏體(M)型微合金非調質鋼開發(fā)應用以后,F(xiàn)-B型、F-M型復相微合金非調質鋼因成本低,性能優(yōu)而逐漸被開發(fā)利用。
——摘自《中國金相分析網》
微合金非調質鋼的發(fā)展及現(xiàn)狀(一)
作者:張銀環(huán)
來源:技術中心 發(fā)布時間:2010年03月09日 點擊數(shù):
上一篇:鋼潔凈度的評定和控制(五)[ 03-02 ]下一篇:微合金非調質鋼的發(fā)展及現(xiàn)狀(二)[ 03-18 ]